首頁 > 衛教專區 > 產前檢測 > 產前胎兒染色體與基因檢測
脊髓性肌肉萎症篩檢(SMA)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什麼?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pinal muscular atrophy,SMA),是一種嚴重時可能會致命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。此症的發生主要來自於第五條染色體(5q13)上的第一運動元存活基因(或簡稱SMN1)發生異常突變造成,進而導致患者的脊髓運動神經元會逐漸退化,使肌肉逐漸軟弱無力及萎縮。約有95%的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是因為SMN1的這段基因出現大片段缺失或轉換導致的,其它少數患者可能是在SMN1基因上發生一些小突變。但智力發展完全正常,發病年齡依不同型異。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很常見嗎?
-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發生率約莫是1/6000-1/10000。
- 無症狀的帶因者可能達1/50的人口比例,亞洲人約為1/40至1/70左右。帶因率在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之中高居第二,僅次於地中海性貧血。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症狀分三型
分類 | 臨床表現 | 症狀特徵 |
---|---|---|
第一型 (Type I SMA, 重度):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(Werdnig-Hoffmann Disease) |
患者在出生六個月內即會出現症狀,一般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。 | 最為常見約佔 95%。病患之四肢及軀幹因嚴重肌張力減退而呈現無力症狀;頸部控制、吞嚥及呼吸困難;哭聲無力、肌腱反射消失。 |
第二型 (Type II SMA, 中度):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(Dubowitz Disease) |
症狀常出現於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,患者多可依靠物理治療及呼吸照護存活至成年,少數則在孩童期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亡。 | 病患之下肢呈對稱性之無力,且以肢體近端較為嚴重,無法自行站立及走路;有時可見舌頭及手部顫抖,肌腱反射消失或減弱,但臉部表情正常。 |
第三型 (Type III SMA, 輕度):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(Kugelberg-Welander Disease) |
其發病年齡從一歲半至成年皆有可能發生。通常此類患者長期之存活率仍高。 | 病患以輕度、對稱之肢體近端肌肉無力為表徵,下肢較上肢易受侵犯,在跑步、跳躍及上下樓梯時會有輕度之不便,肌腱反射減弱。 |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遺傳模式
- 父母大多都是致病基因的帶因者,並沒有表現出症狀,但子女若遺傳到父親和母親的變異基因便會發病。正常人具有二個以上之SMN1基因,帶因者只具有一個SMN1,而SMA患者則完全沒有正常的SMN1。
-
報告呈現的數值為SMN1基因數目:SMN2基因數目,當SMN1基因數目為2以上代表無基因大片斷缺失(正常),當SMN1基因數目為1代表SMA帶因者。只有在SMN1基因數目為0,代表SMA患者,才需要參考第二個數字SMN2基因數。
- 如果夫妻皆為SMA帶因者,則胎兒無論男女皆有1/4的機會為SMA患者;1/2的機會為SMA帶因者;另1/4的機會為正常,因此懷孕時建議進行產前診斷。SMN2為SMN1的假性基因,SMN2的基因數目與SMA疾病嚴重度呈反比。

有下列情況建議實施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篩檢
1.婦女懷孕前或懷孕初期有需求者
2.家族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史
3.夫妻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帶因者
4.曾發生過此症者
檢驗之標的及侷限性
- 檢測標的:SMN1、SMN2基因,套數少數SMA帶因者
-
侷限性:
- 其二套的SMN1基因皆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。
- 少數屬於複合型異合子突變(Compound heterozygote)亦即基因內的突變(intragenic mutations)。
- 屬於自發突變(de novo mutation)。
- 基因檢驗因有上述侷限性,故檢驗結果之準確率約為95-98 %,結果可供醫師臨床診斷依據,相關諮詢請洽遺傳諮詢人員或專科醫師。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篩檢篩檢流程
1.門診接受醫師諮詢/填寫篩檢同意書
2.抽血約2-3CC
3.實驗室萃取全基因體DNA >PCR
4. 約2週後回診看報告
孕婦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帶原者基因篩檢流程